Журнал «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издается в рамках проекта «Евразийское иллюстрирован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俄罗斯国合署署长康斯坦丁•科萨切夫: 俄罗斯的“软实力”- 他人眼中的吸引力

俄罗斯国合署署长康斯坦丁•科萨切夫

您能向我们中国和俄罗斯的读者介绍一下俄罗斯国合署吗?

俄罗斯国合署(全称为俄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是根据总统2008年9月6日的法令于2008年9月成立的。隶属于俄罗斯外交部。

俄罗斯国合署是俄罗斯联邦最年轻的机构之一。但却历史悠久。国合署的前身是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而今年恰逢该协会成立88周年。之后又出现了我们中国朋友也非常熟悉的苏联对外友协联合会,再然后就是俄罗斯外交部下设的俄罗斯国际科学文化合作中心。

我们国合署的工作方向很广 – 从推动独联体国家的整合及与同胞之间的相互合作到推广俄语、俄罗斯文化以及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人文合作。我们积极参与与各国共同举办“语言年”的活动。组织各国精英与社会人士赴俄观光(2013年预计邀请650人)。我们还帮助俄罗斯高校邀请外国留学生赴俄学习深造。

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通过世界各国的科学文化中心实现的。我们在77个国家拥有59个中心、8个分社、众多代表。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心的数量可以达到100个。

 

与中国的合作有哪些针对性?更侧重于哪些方面?

传统来讲,中国对我们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与中国的合作都是在双方都有兴趣并都有愿望合作的良好氛围中进行。这毫无疑问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而在北京成立的俄罗斯文化中心便是我们合作的最佳见证。

中国是我们强有力的邻居。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众多人口以及日益增加的世界影响。所以在我们的合作中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一些大众问题。我们尽可能实现对中方所提出领域的各项合作:俄罗斯文化、教育、科学、历史、对现实生活以及政治理念的讨论、俄罗斯当今社会等。所以资料永远也不嫌多。因为我们想让中国朋友对现在的俄罗斯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了解,让他们了解到一个不添加任何感情色彩的、真实的俄罗斯。

我们俄罗斯国合署有很多有趣的项目,比如在俄罗斯政府及财政的支持下我们邀请外国年轻政治家、科学家、记者、公众人物赴俄交流。项目中包括与国家及地区政治家会面、与俄罗斯公众交流。去年9月20位中国代表参加了该项目。他们与国家杜马、联邦委员会领导班子进行了会面,参观了俄罗斯顶尖高校、科学文化中心,赴圣彼得堡、乌里扬诺夫斯克观光。我们希望他们带走的都是美好的回忆和对俄罗斯客观真实的评价。

我们在北京设立的文化中心从去年开始举办了一系列与俄罗斯有关的活动。为纪念莫斯科之战的71周年、俄罗斯胜利节(为纪念俄罗斯在1941-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斯拉夫文字与文化、俄罗斯国家建立1150年、民族统一、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领导的农民起义400周年而举办了各类活动。同年9月,为纪念卫国战争200周年文化中心举办了大型综合活动,其中包括以“整个俄罗斯都记得波罗底诺的日子不是偶然的”为题的俄罗斯博物馆内文物的网上展出,以及为纪念波罗底诺战役举办的讲座。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博物馆以我们北京的俄罗斯文化中心为基础设立了网上展览。在那里大家可以在双语的氛围下感受俄罗斯博物馆的气息、聆听讲座。在过去的一年中“学生眼中的俄罗斯博物馆”、“俄罗斯博物馆–宫殿篇”、“米哈伊洛夫宫”、“圣像画”、“俄罗斯十八世纪艺术”、“俄罗斯十九世纪艺术杰出作品”、“俄罗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大师”等网上展览主题在中国师生中广受好评。

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以创新的形式尽可能详细地为中国朋友们讲述我们的文化。2012年我们举办了多媒体讲座“斯拉夫世界的昨天与今天”、“俄罗斯建筑”摄影展(其中包括别里科夫收藏中的杰出作品以及现代摄影师的优秀作品)。还举办了以“彼得堡文化商务交流”为题的俄罗斯现代电影节。电影节期间两国年轻导演进行了沟通交流。除此之外文化中心还举办了第四届“金龙”国际青少年艺术团体嘉年华。在“俄罗斯波浪”青少年文化节中来自俄罗斯与中国的舞蹈团体纷纷登台献艺。

俄罗斯是一个联邦,所以在他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各地区的作用不可忽视。俄罗斯国合署与俄罗斯16个联邦主体签署了合作协议。国合署也会尽最大努力向世界介绍这些联邦主体。在中国这项介绍工作已经在进行之中了。去年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我们为阿穆尔州举办了以“纪念战争岁月”为主题的展览、为伊尔库次克州举办了纪念日活动、介绍了普斯科夫州的投资前景、向大家展示了“蒙古”经济特区,此外,还介绍了各州的旅游项目及其他活动。

对于我们两国来说,教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2012年,两国教育部代表,俄罗斯国合署代表、中国青协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二届中俄文化教育领域合作小组委员会会议。同期进行了“现代中俄教育合作”圆桌会议。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各层领导班子中不乏在俄罗斯学成归国的人士。他们带回国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对俄罗斯的良好印象。所以说教育上的交流- 不只是知识的交换,更是对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投资。

如今,很多中国人选择去拥有世界领先排名的美国、欧洲的大学去深造。然而俄罗斯的高校也在各领域有着优秀的师资力量,并准备为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我们的高校不能在世界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外语授课的科目。所以教授外国人俄语成为重中之重。

在国外我们有俄语学习班,但我们打算在未来将这项工作发扬光大。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有40万人会说俄语,还有15万人在学习俄语。有120所高校开设了俄语课程,学生人数可达2万人。学俄语的人数量还是有待提高的。我相信这也是两国共同兴趣的所在。

 

在您看来,在与中国合作中,俄罗斯的“软实力”是什么?

首先我想说的是,“软实力”并不是强迫威胁手段,而是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眼中的魅力所在。是他国对我们感兴趣的原因、是他国尊重我们的原因、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原因。我想,俄罗斯有很多这样的,能吸引中国的“软实力”。

首要的是,丰富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双方关系非常愉快时,俄罗斯和中国能够互惠互利。这是因为俄罗斯与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有着相似的立场。而人民群众对国家立场也表示了支持,所以两国人民群众对国际问题的立场也极为相似。这也就不难说明为什么俄罗斯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包括一些权威国际组织中,相互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时期和当代俄罗斯的文化在中国有很高的评价:书、电影、音乐、艺人等。这让我们非常高兴。因为在我们国合署,文化交流是国家间、群众间合作的最坚实的基础。我们邻近的国家位置也为我们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两国边境地区已经有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希望我们两国的地理位置还会继续促进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拥有世界最大国家面积的俄罗斯与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相邻。两国对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兴趣。所以我相信我们的合作会越来越长久。在与中国的合作中,俄罗斯的“软实力”就是友善的态度。而且我们会做出一切有利于双方维持友好关系的努力。

 

哪些问题正在拉近两国之间的关系,而哪些问题还需要两国经过协商达成共识?

正如我所说的,俄罗斯与中国对很多国际问题有相似的看法。在一些国际组织中我们都会投出一样的票,比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合组织、G20、金砖五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两国对“多元、公正、安全世界”的理念不仅给予了大力支持,还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做出了有效的实际行动。

我认为近期完成的对俄罗斯中国边境的划分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尽管这项活动在两国内部引起轩然大波,但是它从根本上消除了很多有争议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需要我们和中国同仁共同讨论的问题。在商讨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内部的部分政治言论由于高频的使用率导致其对某些问题的夸大,使问题与事实不符。而且在民主社会中,难免会有意识形态上的差别。一些人认为中国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而另一些则是“中国威胁论”的支持者。

还有一些属于我国内部的问题:过渡的人口对外移民、投资。而所谓的“中国人在俄扩张”,只是中国人填充了俄罗斯人移民国外所形成的空白。

现在我们俄罗斯迫切需要与中国进行经济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美国在经济合作上取得的成就。与之相比,中俄经济合作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相差甚远。中俄经济往来不应停留在“以木材换运动鞋”的阶段了,而是应该上升到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更具创新意义的战略投资关系。

最后,还想提一下边境地区的环保问题。中国边境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明显为我国人民带来了环保上的问题:公共水域遭到污染。这些环保问题应该由双方共同解决,因为大自然是不分国界的,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地方,所以对它的保护也应该由大家共同完成。

 

如今有很多俄罗斯人在中国发展,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何让这些俄罗斯人“为俄效力”?

在中国发展的我们的国人还未团结一致成为一种力量,所以不可能为自己设定任何战略目标。但我们发现,这只是在现阶段,他们还没有形成这种意识,因为还没出现这种必要性。

当然,我们尽量在各个方面对他们予以支持。在组织问题方面外交部出台相关政策,在人文方面国合署对他们表示支持,在法律方面有维护侨胞权益基金会做后盾。但是让在中国的俄罗斯人“为俄效力”这个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涉及到另一个国家的国情。

我们可以向我们的侨胞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在中俄两国友好关系的大背景下,他们是最大的赢家。他们将从贸易往来、科学交流、文化互动等项目中获益。以此来促使他们自愿成为俄罗斯的“友谊传播大使”,让中国人近距离了解俄罗斯人,并产生与之合作的愿望。

或许,如果我们的侨胞们能有一个组织,他们会感到更加安心、更加自信。现阶段在中国我们建立了侨胞协理会。北京的文化中心与协理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为侨胞们提供短期学习班:油画、表演、摄影及其他特长班。当然在国家层面上这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但这对于跨文化婚姻中的子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俄语的氛围。

无论如何,在这个问题中最重要的还是侨胞的积极性。他们对传播俄罗斯友谊使命的兴趣间接决定着中俄两国在各领域的关系能否有效加强。而国合署代表俄罗斯会对他们给予大力支持,中国政府方面也对此表示理解。

 

有时读者会指责我们,说我们的杂志具有“中国倾向”,只报道中国的成就,很少写俄罗斯的。但以实话来讲,我们没有足够的素材去宣传俄罗斯。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对什么进行着重报道呢?

时不时的的确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没有足够的素材对俄罗斯的成就进行报道,这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成就,而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成就。所以我们国合署想逐渐改正这种观念。我们会努力举办有关现代俄罗斯成就的展览、拍摄纪录片等。

但只靠国家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我们还要借助于海外的文化中心或驻外使馆。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一个现代人的世界观会收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教科书、家庭、圈子、网络等。

比起成就我们更愿意谈论还存在的问题。比起骄傲自豪,我们更多的是在抱怨。而在其他国家则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外国人才会认为在俄罗斯问题远多于成就,而这则是不正确的。

我可以向您介绍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与国合署、与任何一个俄罗斯政府机关都无关联。只是几个俄罗斯人自发建立了一个介绍俄罗斯各类成就的网站:http://www.sdelanounas.ru/。网站每天都在更新:俄罗斯建立了新的水电站、引进了全新的生产线、冰雪园开园了、甚至只是在北极地区的某个城市开了个幼儿园,都在网站介绍之列。而一个国家的伟大形象正是由这些碎片拼凑起来的。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精神。这个网站不仅让国人,还让侨胞和外国人对俄罗斯的成就和生活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让我们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

 

你对中国的印象如何呢?去过什么地方?喜欢什么?对什么觉得不适应?

    我仅代表我自己,还有我的家人,对中国这个国家表示深深的尊重,对他的历史、他的未来、文化、成就以及发展目标都表示尊重。对于中国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擦肩而过的普通中国人,我都有一种亲切感,这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我感受到了民族的力量和自豪感。在中国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坚韧、自律、目的性、对新事物的兴趣、对劳动和生活的感悟。这使得中国人如此的吸引人。这些品质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民族。

我去过中国十多次,去过很多地方,中国带给我的感受太多了,我很难从这些感受中分离出最深刻的。2010年我带着全家人去上海世博会,那次旅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创造了难以忘却的回忆。

我觉得最令人震撼的就是中国近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每去一次中国我就震惊一次,甚至在想,下次来访时还会为什么而震惊。那种油然而生的感觉就像是在为一个好朋友的成就而感到欣喜。同样,俄罗斯也在为中国欣喜和喝彩。